
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;晚風拂柳笛聲殘,夕陽山外山。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;人生難得是歡聚,唯有別離多。
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;問君此去幾時還,來時莫徘徊。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,一壺濁酒盡余歡,今宵別夢寒。
這首《送別》是我小學就會吟唱的,并未特意背誦,但是每當聲調一起,我就能隨樂哼唱,它仿佛刻在我的記憶里,刻進我的心里……雖然對這首詩歌耳熟能詳,但卻從未探究過它是何人著于何時,某天一次部門會議,老總同我們提到李叔同,才知他正是這首詩歌的作者。寫完《送別》的李叔同,三年后在杭州定慧寺正式出家,法號弘一,從此,再也未見塵世間的妻兒、家人……弘一法師圓寂前,其友趙宣堂問他:“似有所思?”“何所思?”弘一法師答道:“人間事,家中事。”數日后,弘一法師圓寂,留下四字:悲欣交集。
佛學造詣如弘一法師那么高的得道高僧都逃脫不了俗世間煩惱,都斬斷不了人世間的“塵念”,就勿論我們這些俗世之人,紛紛擾擾、來來去去,皆為利來,亦為利去。也正是這點“塵念”,他懂得人間的一切悲歡、一切離合,所以他才更包容,更偉大,才得以用他的佛光永遠照耀眾生。
一如他這首傳唱百年的《送別》。當我們潛意識里探求思索“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”“在人世間的意義?”的時候,我想在吟唱這首歌時,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一些答案。有時候,這個答案是模糊抽象的,只是一片靜默;有時候,這個答案是游移不定的,站在分岔路口,不知走向哪里;有時候,這個答案又是具體明了的,可以訴之于筆墨。
弘一法師的時代已離我們遠去,然則,流逝的是時間、是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人和物,而留下不變的仍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離思別愁。如今的我們,沒有長亭,沒有古道,只有重逢和離別;沒有天涯,沒有海角,只有相見和不見;沒有天長,沒有地久,只有今天和明天;一切理想和幻想;一切宏圖和壯志;一切等待和堅守;一切愛恨和情仇;都結束于這紛紛擾擾塵世間的一場場意外、一件件禍事;每每想此,所有過往,都已釋懷。
近兩年,我們經歷了許多,疫情、戰爭、地震、火山爆發、空難,以往只在電視新聞報道上才能看到的一切災難,現在就發生在我們面前,我們都在親身經歷,這也許是我們80后生人經歷有生以來災難最多的時期了。我們不再有“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”那樣既飽含凄涼又蘊含詩意的送別了,我們經歷的送別就是那些在疫情、在戰爭、在地震、在火山爆發、在空難中不斷增加的死亡人員數字,冷冰冰的,不帶一絲人情的。
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網友的留言:“真正的別離沒有桃花潭水,沒有長亭古道,沒有天涯海角,只不過在同樣的灑滿陽光的早上,有人留在了昨天。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,愿朝朝順遂平安。”也許那些離開的人們,已經化作了風,融入了天空,已經變成了雨,澆灌著大地,已經再次與親人,與愛人,與朋友……相遇!這世上再也沒有長亭古道,沒有離別,有的只有歲歲平安,平安順遂!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