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年一度的雙十二購物節如期而至,今年的購物清單之一是給家人添置一件羊絨衫。
于是晚飯后在各電商平臺對比著逛起來,逛到最后選擇了一家10年前曾經購買過的店鋪。雖然選款、拼單、滿減真真是件累人的活兒,但是下單付款后那種自我認同,就如同解出奧數難題般的欣喜交加與寫完作業般的如釋重負,開動腦筋的感覺多熱血,花錢買物的感覺就多暢快!仔細研究尺碼表后還是吃不準卡碼選大、選小還是選正好。此時,線上小二就是為糾結的人答疑解惑的。即刻編輯一條消息發出:“你好,請問175,130選多大碼合適,L可以嗎?”很快,剛發出的消息前面多了一個橘色的感嘆號,隨即跳出一行提示信息:“由于對方將您添加至黑名單,您的消息已被拒收。”這……,是怎么回事?!打開記憶的窗望去,10年前在這家店鋪的確是由于尺碼偏小的原因退過一次貨,但是沒給過店鋪差評,商品也完好的退回了,后來店鋪一直收藏著,因為沒有需求就從沒有購買過。難道這就把商家搞毛啦?還是大數據篩查出“此為窮人,PASS!”百度搜索表明:這種情況可以投訴店鋪,可以選擇取消訂單。想想購買的欲望已然全無,還去糾纏干啥,撤單離開吧,畢竟單向的奔赴是沒有意義的。
今天正好看到深度營銷王鑒老師的公眾號推文《“銷售,是一種對熱情的傳遞”:讓我們戀愛吧》。文中王老師提到:“回想自己講課十多年,有合作伙伴也跟著推了十多年,可至今未成交一堂課。不是課的問題,而是他們還沒愛上這些課,或者說沒有真正了解這些課,所以少了自信和熱情。同時王老師也提到他曾經授課的學員案例:火車上賣盒飯的服務員,已經來來回回走了三趟,一遍遍地叫賣,好像大多數人都置若罔聞。但是,盒飯往往就在你不知不覺中賣完了!市場上并不缺客戶,缺的是執著和堅持。在賣盒飯的服務員眼中,所有旅客都是買盒飯的潛在客戶,只有早買和晚買的區別,而在一遍遍來回走動中,當你想買時,我就在你身邊!”想想今年雙十二的購買經歷,原本也不是衣服本身的問題,買家既無惡意破壞商品,亦無惡語相向店家,單純是當時衣服尺碼小,購買者無法正常使用而選擇退還,更何況七天無理由退換條款也是基于平臺規則。誰曾想店小二受不得半點“說不”的委屈,拉黑買家一時爽,毫無顧念對店鋪本身而言,這應是無益之舉。
反觀現實工作和生活,微信APP作為如今人們日常溝通使用最多的工具,會存在很多沒來得及備注實名的好友,其中不乏有曾經僅接觸過一次的客戶,好些他們后來改了名,換了頭像,已經不知道誰是誰了。正是因為分辨不出,所以一個都不敢刪除。如果面對面的線下銷售要求對待客戶要誠懇有耐心、傾聽時眼神要專注地望著對方、適當地回應表示對他的理解,那么作為不用上門銷售的線上銷售人員,雙方見不著面,對不對得上眼神并沒有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你在。客戶想了解產品時,你在;客戶想購買產品時,你在;積極回應、耐心傾聽、熱情傳遞,往往都能水到渠成地達成訂單成交。用王老師的文章說話“銷售,是一種對熱情的傳遞”:讓我們戀愛吧。相反,當一個消費者有需求回頭找你卻發現自己被拉黑時,他大概率不會選擇投訴,而是會頭也不回地走掉,這應該是最《體面》的KO了。
市場固然不缺客戶,但同時市場更不缺的,是別人家的銷售。
相關新聞